岑毓英创建的钢铁厂
岑毓英创建中国第一座
处于领先地位的近代“官商合办”的钢铁厂
没想到中国第一座处于领先地位的近代“官商合办”的钢铁厂,竟然出现在贵州青溪。
话说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90年6月1日,云贵高原东部青溪铁厂上空,艳阳高照,矗立在舞阳河畔南岸的高炉,烟云翻滚,火花四溅,铁水鱼贯而出。伴随着红色的铁流,人们敲锣打鼓,欢声雷动……
中国首个钢铁重工业青溪铁厂诞生了.......
青溪铁厂,是贵州近代重工业发展史上值得骄傲的一段往事,是中国钢铁重工业发端在青溪的铁证。
这块被浇铸为“天字一号”的熟铁,是贵州唯一保存下来的以“天”字命名的铁器。铁灰色的基调并不显眼,而“天字一号”的文字却折射出耀眼的光环。
说起“天字一号”,不能不让人想起比“汉阳钢铁厂”还要早六年历史的“青溪铁厂“。
话说,青溪铁厂的建成可是超级大手笔的哦......
青溪铁厂从筹备、选址到建成生产,历时六年的时间。从1885年开始筹备、选址,到派人考察、学习、购置设备,花了两年时间,运输花了两年时间,建厂花了两年时间,于1890年6月1日,开炉出铁水。共用白银27万6千余两,除股金外,陆续被挪用公银19万2千余两。(按:1885年4月中法战争结束后,云贵总督岑毓英一面整肃吏治,一面大力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参见刘启强《巡抚岑毓英为政贵州述略》等著作)。
青溪铁厂各种机器设备在当时已经相当齐全,不仅能炼铁,还能炼钢和轧钢。并拥有以法国人罗克莱为领队的外国工程师五人,还有从江浙等地招来的技师和工匠,全厂冶炼工达1000多人。
主要生产设备就有:“日产25吨的焦炭高炉1座;1吨炼钢炉2座,14座搅炼炉,轧条机、轧板机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高炉炉高15.24米,炉底直径1,83米,炉腹直径4,88米,底座高0.76米。高炉的密封盖是一个钟形顶罩,高炉煤气通过一条气体专用管道导向4个铁制的热风以及5个平行单焰管道蒸汽炉。”
那问题来了,这么大手笔的青溪铁厂,是由谁建成的呢?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除了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之外,还有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和任贵州巡抚的潘蔚及其胞弟潘露等人。
其中,岑毓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对西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朝廷重臣,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潘氏兄弟是从江南走出来的杰出人物代表。
岑毓英(1829年—1889年),字彦卿,号匡国,广西西林那劳村人,中国清末大臣。早年参加镇压金田起义,成功谈判回民军,后来率军镇压杜文秀起义军和苗民军陶新春和陶三春部,统帅中国军队于中法战争抗法援越,后撤军回国,曾会勘边界。先后署理宜良县、澄江府,后升任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云贵总督,1879年到北京述职后被授予兵部尚书衔署贵州巡抚职。1881年5月24日,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1881年秋,岑毓英重返云南,署理云贵总督。1889年6月6日,岑毓英病逝于昆明,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襄勤”。
潘蔚(1815—1894),字霨如、伟如,号韡园居士,江苏吴县人。自幼天资聪颖,最初习儒,到了成人阶段,因科场屡屡失意而改为习医。后偶然为咸丰皇帝的孝成皇后治病,且成功治愈,因而名噪一时,后来,潘蔚经过京城达官的举荐进入仕途,并于十二年正月上奏《勘察矿质好筹定章程六条》,同年三月,设立了贵州矿务总局,开始筹备青溪铁厂。
潘露(1827—1890年),字敬如,江苏吴县人,是潘蔚的胞弟。从小心灵手巧,一生致力西学。曾经任过广东批验所大使,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与筹建广东军装机器局。后接到胞兄潘蔚来信,追随其兄一同开办铁厂。
遗憾的是,1889年岑毓英病逝于任上,在中国第一个钢铁重工业新生儿诞生不久,青溪铁厂的主心骨潘露,因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在1890年7月16日,卒于任上;还有一些矿物原因,最终造成青溪铁厂停工;潘蔚也感到愧对朝廷和支持他的大臣们,吞金自杀。
在建的青溪铁厂,通往高炉的地方,有一条铁轨。
引进英国钢铁技术而建成的第一家新式重工业钢铁厂,以失败而告终。不过,钢铁技术并未因此在中国消失。相反,而是逐渐在中国大地上站稳了脚跟。
青溪铁厂倒闭后,大部分完好的设备,陆续被运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钢铁厂。
失败从来不是终结,是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中国有“铁血”一词,青溪铁厂,就是铁与血的见证。
(岑巩好按:根据贵州镇远县政协刘兴明所著《中国首个钢铁重工业——青溪铁厂》一文编辑,来源:镇远宣传)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 岑氏宗亲网 设计制作 南宁超博
桂ICP备07000196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32号